IMG_0556.GIF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评论 > 正文
使用公筷公勺是守卫“舌尖上的安全”
来源:昌都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0-03-26

  “社交场合讲礼仪,咳嗽喷嚏掩口鼻。”“良好习惯靠自律,随地吐痰要摒弃。”“分食分餐早推行,公筷公勺更传情。”3月24日,四川省文明办发起“倡导社交文明加强公共卫生”倡议。(3月24日四川文明网)

  不用公筷公勺,是当前社会交往中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一个理性的认知里,使用公筷公勺的初衷是为了防范安全风险,塑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只不过,对缺乏分餐制习惯的现代中国人而言,使用公筷公勺最大的障碍来源于主观上的观念束缚。不论是嫌麻烦,还是害怕得罪人,抑或不愿意打破行为惯性,使用公筷公勺目前还面临着公众参与热情不够的问题。

  形形色色的社会网络,将人们联结在一起。对于喜欢吃、讲究吃的中国人来说,聚餐也是一个缩减距离、拉近关系的社交方式。为了表示热情和亲近,一些人非但不愿意使用公筷公勺,反而还喜欢给他人夹菜舀汤,以表达心意与诚意,让他人即使心不甘情不愿,也不好意思拒绝。

  面对同样的社会变迁,不同的人在文化和精神层面适应的速度会存在差异,有的人“先走一步”,有的人“慢了一拍”。在一个盛行符号互动的时代里,如果身边的人都还没有接受公筷公勺,自己突兀地“先走一步”,或许会遭遇尴尬,引发不快。某些“慢了一拍”的人们,可能会进行惯性联想和恶意揣测:是不是有人嫌弃我,觉得我不够健康、干净?是否有人看不起我?

  当使用公筷公勺还没有得到消费者普遍的认同时,那些自觉使用公筷公勺的人就会陷入“囚徒困境”——别人都不这样,就我这样做,会不会得罪人?为了更好地与群体交流,实现社会融入,一些人不得不与自我和解,进行自我调适。

  因此,在倡导社交文明、加强公共卫生的行动中,的确应大力倡导使用公筷公勺。我们既要有问题意识,也要有过程意识,说到底,移风易俗并非易事,关键在于实现老百姓价值观念的重塑与更新,这显然难以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相关部门和全社会餐饮企业都应积极倡导、推动,共同营造“使用公筷公勺是为了守卫舌尖上的安全,而不是建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隔阂”的认同。(四川文明网 作者:杨朝清)

责任编辑:黎晶瑛
地方文明网站
主办单位:昌都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东南网
Copyright (C) 2011-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