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556.GIF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播报 > 正文
类乌齐县援藏医生周青梅:用爱传递温暖
来源:昌都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0-11-24

  周青梅是一名援藏医生。进藏之初,许多人问过她为什么去援藏?她回答说“人活着是需要有家国情怀的,总会有顾大家舍小家的时候,总要有顾大家舍小家的人,不是我,就是你或者他。更何况,我的家人们非常支持我的决定。”所以她来到了平均海拔4500米,年平均温度2.6度的雪域高原上。她觉得她一定能为这里做些什么。

  就像是要考验她一下似的,她到类乌齐县没多久,就遇到了一件需要花大力气的事儿。四月末的一个早上,她带着科室的医生们例行查房时,发现了一个刚出生8天的幼儿,被确诊患有先天性食道闭锁。她有些吃惊,食道闭锁是需要第一时间手术治疗的,怎么确诊了还不赶快去内地医院呢。细问之下才得知,患儿的父母是本县牧区的,患儿出生后在昌都确诊患有先天性食道闭锁,医生建议患儿的父母赶紧带孩子去内地医院手术治疗,否则孩子随时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由于患儿的父母不会讲汉语,对孩子出现的病情手足无措,茫然间把孩子抱回了家,但又不忍心在家里眼睁睁地看着孩子死,于是把孩子又抱到了县医院来,想着能熬一天是一天,能看着孩子一天是一天。

  她一下意识到,自己遇到了一件需要和死神赛跑的事儿。她立刻在患儿床边和重庆的相关专家联系,得知了重庆市儿童医院可以手术治疗孩子的病,如能尽早转诊,治愈率是很高的。孩子的父母知道了自己的孩子有治愈的希望后,极力地向她表达,希望她能救救这个孩子。她一边积极治疗稳住孩子的病情,一边向各级相关部门汇报求助,获得了包括类乌齐县医院、重庆儿童医院、昌都市卫健委、重庆市卫健委、重庆第八批援藏队等渝藏各级各部领导、专家们的大力支持。在发现患儿病情的第3天,一场跨越1500公里的“生命接力”实施了。临走时,类乌齐县援藏队的全体队员自发到医院给孩子送行,为了图个吉祥,大家给孩子取了个小名叫“扎西”。小扎西的父亲对周青梅说,他把家里和亲戚所有能凑到的钱都带在身上了,总共有三万块,但他还是担心钱不够。周青梅告诉他,别担心,钱的事情,她来想办法。

  当小扎西乘坐的西藏航空TV9907次航班顺利降落重庆江北机场时,重庆市儿童医院的救护车及救治专家们已经早早地等候在T3航站楼的出口,小扎西顺利入院了,顺利手术了。此次住院,医生发现他不仅患有食道闭锁,还合并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多种先天性疾病。虽然经过重庆儿童医院专家团队的精心救治,顺利出院,花的十余万手术费大部分也被医院采取项目经费的形式减免了。但术后小扎西还要经历食道扩张手术及其他矫正治疗,后续费用还很大。他家每年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挖虫草,他生病的这个时间段正是类乌齐的虫草采挖季,今年不能挖虫草,还要花钱给孩子看病,这个家已经拿不出钱来为他做后续的治疗了。在得知了这一消息后,大家纷纷解囊相助,周青梅派出医院的同事们自发捐助了2万多元,她的家人们去医院捐了1万多元,网上募捐到1万多元,类乌齐援藏队的队员们捐了五千多元,在挽救生命这件事情上,大家都不遗余力。

  五月末的一天,小扎西的爸爸把周青梅叫到医院门口,神神秘秘交给了她一个小铁盒子,她打开一看,里面是十多根虫草。他告诉她,这是他回来的这些天亲自到山上挖的,希望她能收下。她当然不会收的,在艰难的解释沟通中,这个有些瘦弱的康巴汉子哭了,哭得稀里哗啦的,她只好收下了这份“贵重”的礼物,但她悄悄地在小扎西第二次住院时折合成现金给他放进了住院费里了。

  在这之后,有一天,她正在机场接工作组,突然接到援藏办公室的电话,说有一个藏族老汉带着一个藏族小姑娘给她送了一罐牦牛酸奶来。说是由于他们不懂汉语,在医院也找不到她,费了好大力气,才找到了援藏中心来。牦牛酸奶,她突然想到自己好像在他们面前无意中说过自己喜欢吃牦牛酸奶,然后他们就记下了。

  当然他们记下的,还不只是这个,在这边,老百姓有“遇事问活佛”的习惯,生病了是否治疗,是否手术,在哪里治疗,在哪里手术都要听“活佛”的。她对此非常反对,也经常在他们面前说起。他们把这个也认真的记下了,现在,如果他们家人病了,都会第一时间到医院找医生看病,而不会去寺庙问“活佛”了。他们还给周围的乡亲们宣传,苦难并不是他们命里面一定要承受的,疾病带来的痛苦是可以让医生帮他们消除的。周围邻居的陈腐观念在他们的影响下也在慢慢发生着转变。

  由于对小扎西后续情况的关注,周青梅多次去他家看他。有一次,他爸爸让她抱着他照了张相,留在了自己手机里,然后对周青梅说:“他一定会让孩子记住,给他二次生命的人是她,是来自重庆的她”。但周青梅不觉得是她给了扎西第二次生命,扎西的生命承载了太多人的爱。但她并没有做任何解释,只是看着扎西的脸,轻声说:“孩子,你的这条命是西藏和重庆的许多许多好心人给的,不只是我”。

  在这以后,为了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她一边在医院继续本职工作,一边抽时间下到边远乡镇去了解困难群众的需求,然后想办法尽力解决。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她在医院带的徒弟们顺利了通过了去年的医师资格考试;她所牵头的县医院的“二甲”创建工作获得了圆满成功。她在县里开展的几十次健康讲座、免费义诊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她募捐来的两万多件冬衣给边远乡村的村民们带去了温暖。她践行了自己援藏的誓言,她把昌都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昌都报)

责任编辑:黎晶瑛
地方文明网站
主办单位:昌都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东南网
Copyright (C) 2011-2015 All Rights Reserved